转自:科创中国
核心提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因地制宜”,重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把握其理论、实践和创新逻辑,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结合湖南实际、发挥湖南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彰显湖南特点的新质生产力。
抓住创新这个核心,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湖南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4+4科创工程”“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湖南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不能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属性。湖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核心,全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和创新平台能级。一方面,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推动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全面推进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和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加快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不断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和产业化率,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把握产业基点,加快构建富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质生产力与产业新赛道相伴而生,要“育新枝栽新苗”,同时也要坚持推进“老树发新芽”。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持续用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厚植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培育壮大数字、新能源、大健康、空天海洋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现代石化、绿色矿业、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巩固延伸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但同时,不少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依然受制于人,科技综合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
传统产业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则代表着科技发展新趋势。当然,传统产业不一定就是落后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也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湖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这个基点,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富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持续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薄弱环节,完善“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增强市州间产业联动,构建“一核引领、两翼支撑、多点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抓住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有利时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释放工业设备更新潜力,为经济增长“加油助力”。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深入实施产业培塑行动和重点产业倍增计划,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发挥我省在文化产业、自主计算等领域的先发优势,以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为突破口,加强算力、数据、算法等关键攻坚突破,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更多前沿领域“换道超车”。
立足人才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优质的人才要素供给是新质生产力的压舱石。应当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变化,提升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的匹配度,助力生产力冲破瓶颈、加速迭代。自2021年以来,长沙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湖南人才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人才结构不优、供需矛盾突出、吸引集聚能力不强、高端人才“流失出走”等问题依然存在。
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支撑,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扎根应用场景,支持“四链”上各组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精准提升新质生产力需求与创新人才的耦合度。健全人才分类评价管理体系,对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发人才进行长周期评价,提升本地科技创新与科技应用能力。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强基行动力度,完善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引培体系。一方面,精准引育“高精尖缺”人才。继续实施“芙蓉计划”和“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强化高端人才靶向培养;大力实施“湘智兴湘”,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以柔性方式引进特殊人才,比如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分支机构或离岸孵化基地。另一方面,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探索高端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
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着力打通发展堵点卡点
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而新型生产关系需要通过新质生产力释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形成。湖南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形成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了新进展。但改革永远在路上,我省国资效益不高、开放能级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来“解锁”。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盯产业园区运行机制不畅、机构叠床架屋等瓶颈制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园区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助商浓厚氛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紧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和“不能转”“不会转”“不敢转”“不愿转”等突出问题,破除人才培养、使用、激励、评价等方面体制机制不活的瓶颈制约,优化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推动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突破数据产权界定不清晰、数据定价体系不完善、数据资产登记制度不健全、数据交易平台定位不准确等基础制度体系问题,加快构建数据资产核算和入表的制度体系。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推动中非经贸博览会创新发展,积极争取中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探索设立中非新型易货贸易集散中心,推动国内从事对非贸易和非洲从事对华贸易的经营主体集中到湖南。
紧紧抓住绿色这个底座,提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含绿量”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全省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一些污染风险源依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绿色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湖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绿色这个底座,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为此,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冲动。以绿色化、低碳化作为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推动关键绿色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积极引导构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设计,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评价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改革,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推进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生态补偿损益地区间发展共赢。